沈帥青:快閃旅行盛行 成港人壓力計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1/29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快閃去旅行,周五放工出發、周日晚返港,兩三日完成,是享受抑或活受罪?快閃旅行被質疑意義何在,但玩得開心又何妨?而且潮流興起,更是社會大眾的壓力溫度計吧!

農曆新年將至,又是旅行旺季。十多年前,港人去旅行,大多跟隨旅行團出發,後來自助遊興起,大家就早早研究連假攻略、提早半年請假,精心策劃行程;如今則又是另外一番風景。快閃旅行(Weekend Getaways)就漸漸取代傳統旅行,變成不少都市人的選擇。

顧名思義,快閃旅行就是快,想去就去、速去速回,毋需提早幾個月安排,甚至不請假不用通知上司,周五晚或周六清晨出發,周日晚或周一清晨回港,然後正常上班。近年不少港人,不正是熱衷快閃到台灣、日本、南韓等地旅行?

快閃旅行漸成潮流,但在網絡上卻也開始引來議論,為何要這樣辛苦、「趕頭趕命」?有網民曾分享快閃旅行的心得,周六凌晨5點半就出門,乘坐7點多的飛機去台灣,逛逛街、吃個牛肉麵,再看一場演唱會,到周日乘搭午夜12點的班機回港,回到家時,已經是清晨3、4點,第二天還繼續上班。不少網民就大嘆行程太辛苦,看不透快閃旅行有何意義。

更「搏命」的,還有24小時遊東京、一日遊台北等,沒有一刻睡覺、全程趕行程,不捨晝夜。這種「即日來回」更遭質疑,不但慘過返工,且機票價錢已付,本可留數天,只玩一天真的抵嗎?

不過,快閃旅行能夠找到市場,要歸功於科技進步。互聯網的發展,令即興旅行完全不成問題,最麻煩的機票、住宿,通通可以快速解決,以往要走到旅行社訂套票、付訂金,如今手機在手,上網按幾個鍵就即時下單買機票。至於訂酒店網站更是林立,既可比較價錢又可比較評價,還有專門為「last minute」才出行的人而設的臨時訂酒店應用程式,快閃的障礙越來越小。

加上現時航空營運成本下降,近年油價又下行,廉航越開越多,各大航空公司又打限時割喉戰,推出幾十元、甚至低至一元機票吸客。全程來回隨時比搭的士便宜,快閃旅行亦不會很「肉赤」吧?

客觀因素既在,但更重要的,當然還是心理因素。快閃旅行被當作是一種挑戰?還是因港人的年假一向被指太少,唯有把握有限時間快閃旅遊,才能滿足旅遊慾望?兩者都可能是原因,但更大的意義,還應在於釋放壓力。

這種壓力,其一當然是工作壓力。香港人生活節奏繁忙,加班多、工作時數長,屢屢被指冠絕全球;且更有來自上司的壓力、公司的業績壓力等,高層有壓力,中低層也有壓力。難得有兩天周末,代價又不高,快閃一下擺脫工作,轉換另一個環境抖抖氣,何樂不為?

但更深層次的原因,可能是來自社會的無形「困身」感覺。近年本港無論是政治環境、經濟環境,皆難令人心情愉快。經濟年年唱淡不在話下,政治對立、民生問題,越來越複雜,當社會氣氛向下,打工仔的情緒亦會被感染。要逃離社會低氣壓,去旅行「解放」的需求自然更高。以此來說,快閃旅行其實可視作社會的壓力計。

快閃旅行看似可悲,散心也要「趕頭趕命」。但其實,旅行的開心程度,不一定以旅行日數決定。著有《不理性的力量》的知名經濟學家Dan Ariely就認為,多個短小旅行,累積起來的新鮮感、興奮感,比起一個長旅行,更令人開心。因為旅行時間長了,也會厭倦的。

旅行的意義,在於跳出沉悶日常,到外地見識、排解鬱悶。快閃旅行雖然時間短,把整個行程都壓縮,但如果策劃旅行如此簡單方便,社會壓力又不減,在未來,此潮流可能更流行!

撰文 : 沈帥青